我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約占總人口的6%。黨和政府歷來關心、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殘疾人事業一定要繼續推動,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為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明方向。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就業是民生之本,殘疾人就業是保障殘疾人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殘疾人融入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對殘疾人事業的重視程度同樣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厚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殘疾人事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圖1 2020-2023我國城鎮、農村持證殘疾人新增就業人數
數據來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發布的《2023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為906.1萬人,較2022年新增就業54.4萬人。殘疾人就業規模穩步增長,但整體就業比例與健全人群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就業形式來看,主要有按比例就業、集中就業、個體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輔助性就業、靈活就業,從事農業種養等形式,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殘疾人的就業多樣化趨勢愈加明顯。從就業結構來看,還主要集中在一些傳統的、技術門檻較低的行業,近年來,殘疾人能夠從事的工作崗位層次有所提升,表現為知識技術型就業崗位數量日益增加,勞動密集型就業崗位數量逐漸降低,我國殘疾人就業質量和就業穩定性不斷提高。從增長趨勢來看,按比例就業和靈活就業成為增長較快的主要就業形式,隨著就業環境的改善和就業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上了自主創業、個體經營的道路,傳統的福利企業集中安置就業占比逐漸降低。
表1 2020—2023年我國殘疾人不同形式就業人數
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和社會關注度的提升,我國殘疾人就業情況得到不斷改善。然而,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殘疾人就業幫扶政策宣傳與執行不到位、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殘疾人就業機會權利不平等成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路上亟須解決的難題。
一是殘疾人就業幫扶政策宣傳與執行不到位。相關就業幫扶政策的宣傳存在“死角”,導致就業困難群體對政策的了解不足。部分地方政府部門疏于監管,殘疾人就業幫扶政策落實不到位、覆蓋面不高,對違規行為的查處和整治不及時、不徹底。此外,一些用人單位存在逃避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責任的現象,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征收和使用也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促進就業作用,存在挪用、浪費等問題。
二是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和基層為殘疾人就業服務的能力仍較為薄弱,職業培訓與殘疾人的實際就業需求和市場需求脫節,培訓內容陳舊、方式方法不靈活,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滯后,殘疾人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不暢,就業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崗位與人才的錯配。
三是殘疾人就業機會權利不平等。社會偏見與歧視依然存在,部分社會公眾對殘疾人的勞動能力和就業潛力認識不足,錯誤地認為殘疾人是社會的“負擔”,不愿意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或平等對待殘疾人員工。此外,相關無障礙環境設施建設落后,歧視殘疾人、侵害殘疾人權益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不僅打擊了殘疾人的就業信心和積極性,也給殘疾人就業帶來了巨大阻礙。
(一)完善殘疾人就業政策法規體系。加強殘疾人就業政策法規建設,細化和完善按比例就業、集中就業、個體創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強化法律責任和監督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更加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加大對殘疾人就業的扶持力度,提高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使用效率,探索建立殘疾人就業補貼與就業質量掛鉤機制,鼓勵用人單位為殘疾人提供更好的工作崗位和待遇條件,推動殘疾人就業工作走上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二)強化殘疾人就業服務精準供給。加強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創新職業培訓模式,開發更多適合殘疾人的培訓課程和項目,實現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建立全國統一的殘疾人就業信息大數據平臺,打破地域限制,實現就業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共用,為殘疾人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就業服務,促進殘疾人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深化產業協同促進殘疾人就業。鼓勵各行業企業與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職業院校等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同開發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崗位和項目,推動殘疾人就業融入產業鏈發展中。進一步挖掘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吸納殘疾人就業的潛力,通過崗位改造、技術支持等方式,為殘疾人創造更多高技能、高收入的就業機會。支持農村殘疾人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參與農村電商、特色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實現就近就業創業,共享產業發展成果。
(四)推動社會觀念轉變與文化建設。持續加強殘疾人事業宣傳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和宣傳教育活動,增進社會公眾對殘疾人的了解和認識,消除對殘疾人的偏見和歧視,樹立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理念。在全社會培育扶殘助殘的良好風尚,倡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大力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為殘疾人出行、就業創造便利條件。加強殘疾人文化建設,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殘疾人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融入能力,激發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內生動力和創造力,使殘疾人在共富路上實現從“要我就業”到“我要就業”的轉變,真正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