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略視點」鄉村建設的創新之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及浙江經驗鄉村建設歷來是國家發展的核心議題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全面促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方針,著重指出要構建既適宜居住又利于產業發展的和諧美麗鄉村,這不僅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創新策略,也是新時代全面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藍圖的關鍵一環。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在鄉村建設的實踐中,勇于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宜居宜業和諧美麗鄉村的建設路徑,致力于樹立浙江典范,為全國鄉村建設貢獻寶貴的浙江智慧與實踐經驗。 一、鄉村建設發展定位及建設重點 (一)發展定位。隨著鄉村建設基礎不斷夯實,鄉村建設的發展趨勢愈加明顯。鄉村建設逐漸表現出鄉村空間呈現宜居宜業協同化發展趨勢、鄉村功能價值出現生態資本化趨勢、鄉村治理結構轉向內生模式的特征。這也就推動鄉村建設朝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斷邁進。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旨在充分利用鄉村自身的資源特色優勢,達成鄉村“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功能和城鎮化“公共服務”功能互為一體的和諧狀態,旨在實現鄉村和諧、美麗、宜居、宜業發展。將鄉村打造成既功能全面又充滿鄉土風情與韻味的現代化田園,需高度重視鄉村文化的核心價值與精神風貌的傳承,確保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共同營造一個既現代又不失鄉土氣息的鄉村生活環境。 為了實現鄉村建設的“宜居”與“宜業”兩大目標,致力于打造一個既有利于居民生活,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型農村。這一過程不僅強調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社會和諧的生活空間構建,還注重通過多元化的產業發展來提升農村經濟活力和農民收入水平,努力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就業平等、主體多元、融合發展”。通過“宜居”“宜業”的目標定位,重視鄉村空間、自然、人口、經濟社會的動態性和諧,促進產業美、生活美、環境美、治理美、風情美這“五美”的融合發展,打造物質與精神和諧共生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 圖1 鄉村建設定位 (二)建設重點。鄉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復合的復雜系統,同時鄉村的發展又與城市發展緊密聯系,鄉村孕育城市,城市反過來輻射帶動鄉村,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點可以從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鄉發展這五個維度分析。 經濟維度就是要抓住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以及鄉村產業園集聚帶動三項重點任務。通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鏈升級延展;加大農民就業市場配套設施的支持促進農民就業,實現農民收入增加;同時通過聯農帶農機制促進產業集聚形成產業園區,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社會維度則要抓住鄉村治理體系這一關鍵任務,建設鄉村現代多元治理體系,培育村民自治參與意識和能力。 文化維度則是要打造鄉村文化陣地,在村域內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將文化賦能到各類活動中,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動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修養,改變村莊整體精神風貌。 環境維度則要抓住自然生態環境和村莊建成環境兩個環節,踐行生態資源補償機制,保護村莊及周邊整體生態環境,還要加強村內公共設施改善,推進村內道路提升、農房改造、管線序化等。 城鄉發展維度則是要抓住產業融合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這三大任務,依托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轉,打造農業產業強鎮,發揮鄉鎮產業園區的驅動作用,優化重構城鄉組織體系,實現城鄉產權互動式激勵,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加快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實現公共服務統籌供給。 ![]() 圖2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點 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政策基礎 (一)鄉村建設變化階段。鄉村建設政策的演變反映了國家對農村發展定位和目標的逐步深化與提升。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再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轉變,體現了政府對于鄉村發展的綜合考量,包括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和諧等多個方面。我國鄉村建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這是國家對鄉村建設的一步步探索。在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新農村建設開始探索為鄉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到2003年-2012年,鄉村建設進入鄉村整治提升的建設初探階段。200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正式提出“新農村建設”,將鄉村建設放在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這一階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物質空間得到改善、農業生產規模擴大、鄉村實現自上而下的調控。 到2013年-2016年,美麗鄉村建設全域鋪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這一階段國家統籌城鄉發展,各類市場資本進入鄉村,鄉村的產業開始多功能化,帶動鄉村的功能空間多元重構。 到2017年-2021年,鄉村建設朝著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方向深化發展。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要求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這個階段開始對鄉村的人居環境進行科學整治,鼓勵地方主體積極參與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發展實現綠色協調融合。 到2022年國家對鄉村建設確定了更加全面的建設要求。2022年黨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鄉村振興漂亮仗,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這一階段要求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型鄉村,努力達到“居”“業”協同化、生態資本化、治理內生化的要求。 ![]() 圖3 鄉村建設階段 (二)浙江省鄉村建設的變化階段。浙江省鄉村建設依據國家政策進行調整,并融入浙江省自身的發展情況。浙江省鄉村建設階段可以大致分為六個階段,“千萬工程”始終貫穿浙江省鄉村建設,逐步將浙江傳統鄉村變成中國鄉村建設的典型樣板。 ![]() 圖4 浙江省鄉村建設階段 三、鄉村建設發展現狀 (一)鄉村建設現有發展模式。鄉村建設和鄉村發展始終是國家對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隨著我國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全國已建設5萬多個美麗宜居鄉村,形成十大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的形成都是依據鄉村自身的特點,通過立足村莊現實條件,努力放大優勢,實現鄉村協調融合發展,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二)浙江省典型案例。浙江省作為中國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先行地區,通過實施“千萬工程”以及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浙江省不僅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還成功塑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浙江模式與范本。在探索過程中,浙江省形成了多元化的鄉村建設模式,包括生態保護型、文化傳承型、社會綜合型、漁業開發型、休閑旅游型、城郊集約型、產業發展型等建設模式。選取“生態保護型模式典型美麗鄉村”安吉縣高家堂村、“2023年和美鄉村百家范例推介村莊”麗水市堰頭村以及“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樣板”余杭區小古城村作為典型案例分析浙江省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探索過程中的可取之處。 1. “生態保護型模式”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建立環保公共設施,立足當地竹林資源、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引入社會資本共同組建旅游開發公司,公司化經營生態旅游業。綜合考慮自然地理、人文環境等因素,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建立農家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和生態公園等環保公共設施,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村莊引入資本組建蝶蘭風情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當地旅游資源,形成村集體與旅游公司共同經營旅游景區的模式,帶動村莊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的升級改造;立足長三角3小時黃金圈的區位優勢,鼓勵當地村民參與鄉村旅游業經營,接待來自滬、杭、蘇等大中城市的觀光旅游者,發展生態旅游。 2.“文化傳承型模式”麗水市蓮都區堰頭村:依托古村落、通濟堰等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雙龍廟會、春龍節民俗體驗等特色文化活動,同時將傳統古堰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打造千年通濟堰等系列文化IP,結合村莊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堰頭村作為“千萬工程”首批整治村,積極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持續推進生態改革,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傳承和發揚古堰文化,一方面保護古村落,將古村落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古村落保護中,對村落的修繕工作遵守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程度地保留古村落原有的風貌。同時依托村內的國家級文保單位——通濟堰,積極修繕通濟古道、文昌閣、龍廟及古民居等物質文化遺產,保留雙龍廟會、“船幫號子”合唱、“春龍節民俗體驗”等活動;另一方面立足古村落保護,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將傳統古堰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積極打造千年通濟堰、千年古道、千年古樟樹、千年古石函等文化IP,利用村莊自然優勢資源和古堰文化積極開展文化旅游產業,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3.“社會綜合型模式”杭州市余杭區小古城村:以“黨建+協商”形成“四議六步”的基層治理民主協商體系,建立健全“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協商機制,村干部帶頭、群眾參與,共同協商村莊環境改造和村莊產業發展,推動建設和諧美麗鄉村。小古城村以“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基層民主協商體系,通過村黨委的引領,形成“議什么、誰來議、怎么議、議的效力”和“提、議、決、干、督、評”的四議六步工作法,廣泛落實民主協商,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化解村莊難題;積極聽取和收集群眾意見,通過降圍墻、建公園、修道路等舉措有序整治村莊環境;與村民共同協商村莊發展方向,引進社會資本成立旅游開發公司發展農文旅,聯合周邊村社資源運營強村公司,形成片區組團式發展模式,推動村莊和美發展。 四、總結 鄉村發展定位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歷史和現實的雙重選擇,既符合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又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環境“宜居”、設施“宜業”、生活“和美”的三元和諧和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城鄉發展的五維融合。浙江省作為美麗鄉村的先發地,形成了生態保護型、文化傳承型、社會綜合型等鄉村建設模式。浙江省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探索過程中發揮“千萬工程”的引領作用,立足村莊現實實際,因地制宜地利用鄉村優勢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宜居宜業和美農村的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