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略視點」不與橫店“搶戲”,杭州西部縣市正成為影視圈“潛力股”作為文化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影視產業始終被納入杭州市重點發展規劃范疇。歷年來,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都將影視產業明確列為優勢產業與發展重點,《杭州市加快國際文化創意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杭州打造全球數字內容產業中心、華語影視內容生產中心的戰略定位。面對新質生產力培育、區域統籌發展等新要求,杭州市積極推動影視產業布局優化與轉型升級,引導資源要素向西部區、縣(市)延伸。當下,當地影視產業逐漸從單一拍攝環節向產教融合、科技賦能、文旅聯動等方向轉型,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互補化發展轉變,發展出多層次、高質量的影視產業生態體系。 一、影視產業正在經歷“去中心化”時代 當前,國內影視產業處于轉型發展階段,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傳統影視基地面臨盈利模式單一、功能轉型困難等深層挑戰。當下各地影視城現有運營模式對于劇組入駐與門票經濟具有較大的依賴性,且在規劃建設階段未能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特色。同時在面對新興拍攝模式與觀眾體驗需求變化時,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投資回報日漸難以實現平衡。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國內現有影視基地中僅約10%能夠實現盈利,反映出傳統影視城模式所遭遇的結構性瓶頸。另一方面,微短劇的快速崛起正在重構影視內容生產與消費格局。微短劇多采用輕資產運營模式,對實體配套內容的依賴度相對較低,對傳統影視產業拉動作用較為有限。微短劇技術門檻的降低使不具備很強專業能力的個人亦可參與創作。與生產密切綁定的消費行為也發生改變,觀眾消費從“為明星買單”轉向“為流量買單”,更注重影視內容本身的互動性、沉浸感與情感共鳴。這一轉變直接推動影視產業從機構中心控制向用戶個體偏向轉向。 受到行業生產方式及內容消費模式轉變影響,各地影視基地亟須跳出傳統路徑依賴,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杭州西部區縣市依托自然生態資源、文化底蘊與政策賦能,規避與傳統大型影視基地的同質競爭,轉而構建以“教育—科技—文旅”三維協同為核心的創新發展體系,推動影視產業向全鏈價值深化、沉浸式體驗升級、跨領域生態融合的方向演進。 二、杭州西部影視產業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一)機制探索:教育、科技、文旅的三維融合。杭州西部區縣市通過系統構建教育賦能、科技驅動與文旅引流的協同機制,推動影視產業從傳統制作向生態化、融合化發展轉型。 1.教育奠基:產教融合打通人才通道。以產教深度融合的實戰化培養機制保障核心人才供應,為區域影視產業創新轉型與差異化競爭提供關鍵支撐。中國桐廬富春江影視產教示范區創新性地提出了“入學即入行,畢業即成才”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解決影視與視聽行業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示范區聯合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全國30余所高校和教育機構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并專門設立孵化基金,支持培育的學生在當地創業。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直接對接產業需求,為學生打通從學習到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2.科技驅動:數智賦能升級制作鏈條。以數字化技術賦能影視產業鏈升級,已成為推動區域產業突破傳統局限,邁向高附加值的關鍵路徑。杭州西部各縣市積極擁抱前沿科技,如桐廬縣通過簽約落地“AI算力運營項目”,為影視數智化轉型提供支撐;又與時光坐標等企業積極合作,構建AI人才培養與儲備體系。建德市聚焦物理特效與仿生制作等細分領域,招引奇門影視等團隊入駐,強化區域在特效控制、微縮景觀和機械仿真等方面的專業技術能力,以硬科技賦能內容創新與制作升級。 3.文旅引流:業態融合塑造區域品牌。以“影視+文旅”融合業態激活文化消費潛力,是區域影視產業放大IP價值、提升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抓手。杭州西部區縣市普遍依托富春江流域優質自然景觀和古鎮群落,將影視元素植入旅游資源中,通過打造影視主題景區、推出實景演出、舉辦影視文化節慶等多元業態,推動“影旅融合”從概念走向實踐,逐步形成以影視IP為核心、以體驗消費為帶動的文旅新生態。 (二)平臺打造:特色影視產業集聚區構建。聚焦影視產業發展的各位平臺,杭州西部縣市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制定了差異化且各具特色的影視產業發展策略。通過宏觀引導、中觀施策、微觀賦能,杭州市西部縣市影視產業平臺實現了擴容提質,對產業發展實現了有效支撐。 1.桐廬富春江影視產教示范區:產教融合與生態構建。桐廬富春江影視科技產教示范區是浙江省“千項萬億”工程和省級大視聽產業重點平臺,位于桐廬縣江南鎮。示范區一期已建成500畝的影視產教融合示范區,涵蓋影視實訓基地、文體中心等功能板塊,首批學生已于2025年9月入駐。未來,示范區將圍繞人才留存與產業集聚,通過強化政策供給的精準性與吸引力,招引優質影視工作室、上下游企業,同時推動本土培養畢業生的留駐就業,著力打造涵蓋創意開發、拍攝制作、技術服務等關鍵環節的完整影視產業生態鏈,最終實現片區級影視產業集群的形成與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示范區跳出傳統影視城 to B 服務模式,聚焦 to C 體驗型文旅,瞄準年輕消費群體,推動影視文化元素與在地資源結合,打造沉浸式演出、互動體驗工坊等多元業態,致力于建設全國領先的影視文旅融合示范,實現從“拍在桐廬”到“玩在桐廬、創在桐廬”的升級。 2.建德數字影視產業園:專業化場景與長劇承制。建德數字影視產業園聚焦高端影視承制與專業化場景供給,一期已于2025年2月建成投用,包括高標準數字影棚、置景車間、道具倉庫及配套功能空間,可滿足大型劇集和電影拍攝需求。建德數字影視產業園以稀缺場景資源的供應為核心優勢,如華東地區少有的水下攝影棚、冰雪實景基地、民國街景及保留完好的60-70年代工業建筑群,為年代劇、科幻劇等類型創作提供獨特空間載體。區別于微短劇賽道,建德堅持長劇承制發展路徑,已吸引多家一線物理特效和特殊場景制作團隊入駐,形成以高技術、重資產、專業化制作為支撐的差異化競爭力。 在“影視+文旅”拓展中,建德強調外景全域化和文旅協同發展,依托壽昌古鎮、更樓舊廠區等既有資源,將拍攝場景有機嵌入本地旅游脈絡,推動劇組取景地與旅游目的地合一,促進影視文化傳播與地方文旅品牌提升聯動發展。通過引入影視企業孵化、文創產品開發等業態,逐步構建以影視制作為核心、文旅衍生為延伸的融合生態系統。 (三)區域協同:差異化發展格局塑造。杭州西部區縣市在影視產業發展中逐步形成功能互補、錯位協同的區域格局,依托各自資源稟賦明確差異化定位,并初步建立起區域協作基礎。從區縣分工來看,桐廬以影視教育與體驗型文旅為核心,建德聚焦長劇承制與實景開發,淳安依托千島湖生態資源推動自然實景拍攝與IP文旅融合,富陽整合古鎮與山水資源發展寫實題材拍攝基地,臨安則探索生態影視與鄉村題材創作。在此過程中,杭州市主城區憑借資金、人才與平臺優勢,在內容研發、科技支持、投流發行等環節發揮引領作用。 西部區縣影視產業差異化布局不僅避免了同質化競爭,更推動形成“創意—制作—發行—衍生”全鏈協同生態。未來,將進一步強化區域協作機制,構建劇本共創、場地共享、人才互通、營銷聯動的區域影視產業共同體,提升杭州影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與品牌影響力。 三、挑戰與應對 杭州西部影視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仍面臨一系列結構性挑戰,亟須通過系統性政策引導與跨區域協同機制加以應對。一是要素保障與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當前,土地要素供給不足與使用限制正制約影視實景拍攝。與此同時,針對“影視+文旅”融合業態的扶持政策仍較為缺乏,影旅聯動、場景轉化與業態創新層面缺乏制度支持。二是專業人才與高端技術能力相對缺乏。部分區縣市的影視產業在高端創作、后期制作與先進拍攝技術方面仍依賴外部團隊,本土技術積累與人才儲備不足。三是文化資源轉化與IP構建能力不足。杭州西部雖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但將其轉化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影視IP能力仍較為薄弱。目前仍缺乏深度展現本地文化內涵、具有市場號召力的精品影視作品,難以有效實現影視內容對文旅的拉動效應。四是區域協同機制尚未健全。目前各區縣影視產業仍以獨立發展為主,缺乏有效的資源協同與功能互補機制,桐廬的教育資源、建德的場景設施、淳安的生態外景等未能實現充分共享與聯動。 針對以上挑戰,可進行以下思考:一是強化政策與資金支持。設立影視產業專項扶持基金,為企業提供從開發到推廣的全流程保障;出臺差異化用地政策,探索影視拍攝臨時用地制度;推動“拍攝即旅游”場景轉化機制,實現劇組搭景與旅游景點建設的有機結合。二是構建多層次的人才體系。充分發揮華策影視技工學校等機構的育人功能,推動畢業生本地創業與就業;出臺專項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端制作、技術研發人員入駐;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與研發平臺,提升人才實戰與創新能力。三是加強文化挖掘與IP培育。政府可牽頭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推動內容創作與產業轉化;鼓勵影視企業深耕本地題材,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區域影視品牌;通過版權開發、衍生品合作等模式延伸IP價值鏈,提升文化影響與商業效益。四是建立區域協作發展機制。構建以桐廬、建德、淳安等為核心的分工互補體系,形成“教育—拍攝—制作—文旅”全鏈協同格局;推動建立影視外景地共享平臺、聯合招商機制和共同營銷計劃,提升杭州西部影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四、結語 杭州西部各縣市的探索表明,影視產業的未來不再僅僅依靠拍攝基地,而應是教育、科技、文旅、社區深度協同的生態系統。西部各縣市以產教賦能、科技驅動與區域聯動為核心發展路徑,聚焦區域協同與差異化競爭,隨著未來要素保障、區域協同等方面不斷深化,杭州西部地區有望打造成為下一個全國有廣泛影響力的影視產業新高地,建設成為全國影視產業轉型升級的“杭州樣本”。 |
